admin 2025-05-18 08:21:36 世界杯著名球员

首页

本所概况

现场传真

学术动态

学术研究

创新专栏

重大课题

学术资料

考古人物

考古园地

考古论坛

内网入口

机构设置人员设置工作要报科研成果

学术动态中外交流

研究新论研究专题

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考古数据库影像资料

人物专访学者风采

考古随笔考古百科考古花絮

站内搜索:

搜索

当前位置:首页 > 考古园地 > 考古随笔

考古随笔

鐎斗:古代军队的多用炊具

发布时间:2014-07-22文章出处:中国文化报作者:张艳

龙柄鐎斗 南朝 首博藏

我国古人铸造青铜器的历史源远流长,很多器物里都蕴含了丰厚的文化信息,并由此吸引了历代鉴赏家的关注兴趣。譬如鐎斗,这种底有三足、旁有持柄的器皿,流行于两汉魏晋,至唐宋逐渐消失,关于其起源和用途,一直有很多说法。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,也有人认为是敲击警众的器皿,还有人说是煮茶的用具。

鐎斗又名“刁斗”,最早载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是一种青铜铸造的行军用具,每只可容一斗,除了可作为量器向兵卒分发粮食,亦可作为饭锅用以炊煮,至夜军营里巡逻,兵卒还可敲击发出声响,相互警示,故其又有一个很贴切的俗名叫“锣锅”。《三国演义》的第50回:“马上有带着锣锅的,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,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,割马肉烧吃。”记叙了鐎斗在古时军旅中被用于煮饭、传警的用途。由于鐎斗的造型特殊,使用方便,其后又被演化出了更为多元的使用功能。如人们加热羹汤、粥之类的流食,可直接把带足的鐎斗放到火盆里。若须温酒而饮,也可在鐎斗下面烧火加热,或搁置到热水中,是军民都广为使用的温食炊具。

鐎斗的器身为圆口深腹,形如小盆,一侧设有长柄,柄首扬起,常铸成龙、虎、麒麟的兽头状。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,一头一尾遥相呼应。底部有三足,也常被塑造成兽足的形状,使得鐎斗的整个造型就像是一只矫首挺胸的猛兽,有着一种雄浑威猛的气势。有的鐎斗两旁还附有方便提携的耳,或者设有穿孔,方便系绳悬挂或随身携带。不同时期的鐎斗在形制及纹饰方面,也有不小的差异。唐代颜师古曰:“鐎谓鐎斗,温器也,似铫而无缘。”唐代的鐎斗是没有边沿的,可是从今天出土的汉魏时期的鐎斗上看,很多都有明显的缘口,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冶铸业者的不同审美及创造力。

宋代随着瓷器工艺的成熟,鐎斗也彻底地退出了社会生活领域。北宋的《宣和博古图》记录有一件宣和殿收藏的青铜鐎斗:“右高七寸八分,深二寸三分,口径四寸三分,容一升,重三斤一两。有耳,有流,有柄,无铭。是器鐎斗也。许慎以谓斗之可以温物者耳。”及至北宋末期,鐎斗就已经成了收藏品,是金石学家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照物了。

由于鐎斗具有不错的人文研究价值及经济价值,一直是伪造者制赝的重要对象,明代就有人遵照古物仿制,技妙入神,分毫不遗。所以,收藏青铜器是一个系统工程,须掌握眼看、手摸、耳闻、鼻嗅、舌舔等各项技能。除了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,还需与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相结合,才能更好地掌握青铜器鉴别的要点。

(原文刊于:《中国文化报》2014年7月22日第8版)

转载请注明来源:中国考古网

分享到:

友情链接

版权所有: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
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体育场北路1号(100101) E-mail:kaogu@cass.org.cn

备案号:京ICP备0502760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