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熊猫的命名源于其独特的外形特征与分类争议,历史演变如下:
早期误称 “猫熊”:大熊猫的学名 “Ailuropoda melanoleuca” 意为 “黑白相间的猫足兽”。20 世纪中期,中文文献最初称其为 “猫熊”,因分类上介于熊科与浣熊科之间(现属熊科)。
“熊猫” 名称的由来:1940 年代,重庆北碚博物馆展出时,标牌从左至右书写 “猫熊”,但当时中文习惯从右向左读,观众误称 “熊猫”。此误称经媒体传播逐渐固定,成为通用名。
“大” 与 “小” 的区分:为与同域分布的小熊猫(英文名 “Red Panda”)区分,在 “熊猫” 前加 “大” 字,形成 “大熊猫”( Giant Panda)的称呼。两者虽名都含 “熊猫”,但亲缘关系较远 —— 大熊猫属熊科,小熊猫属小熊猫科。
此外,大熊猫在民间还有 “竹熊”“食铁兽” 等别称。“食铁兽” 源于古代记载,可能因它们啃食铁锅获取盐分,被误认为 “吃铁”。如今,“大熊猫” 一名已成为全球认知的 “中国国宝” 符号,既体现其分类特征,也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历史印记。